2014/2/16

【台灣基隆】 舊建築再利用,北火電廠變身成"一座雨天的博物館~海科館"

最近,基隆這兒多了一個新亮點,一座雨天的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把基隆八斗子的鐵路(深澳線)、美景(忘憂谷)、美食(海鮮)、故事(北火電廠)都在這裡集結了起來。不管半日或一日,這裡是個休閒漫遊的好地方。

從台北車站,搭乘往瑞芳的火車,在瑞芳車站轉乘深澳線,在火車上欣賞著沿途的景色,最後抵達海科館站。

從火車站走出,順著馬路往下走,就可以看到2014年才剛開幕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是林洲民建築師設計,這個建築不是憑空從零開始,它的前身是北部火力發電廠,從裡到外看來雖是新建物的架構,但骨子裡確保有北火電廠的歷史靈魂。
說到北火電廠的歷史,北火電廠始建於1937年,日本人運用鋼筋混凝土技術做成的火力發電廠,以基隆、 瑞芳附近煤源為燃料,進行火力發電,發電量達三萬五千瓦,是當時東南亞發電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電力供應台灣北部之需。光復後,1953年時由當時任職台電的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主導修復,直至1983年才停機除役。這座北火電廠曾伴隨著當地居民一起走過逾一甲子的寒暑歲月。畢竟舊北火電廠是長久在地基隆人的感情元素之一,海科館的部分立面就設計成原有北火電廠的開窗立面,讓歷史情感能夠延續下去。
象徵洋流的屋頂。屋頂在公共空間並不單獨孤立,而是綠化成小公園的形式,讓每個空間能充份的被利用到。
林洲民建築師用自身對建築美學的堅持,將博物館變成了當地最具美學品味的公共建築。
這次我們是邀請林洲民建築師來為我們導覽海科館,用建築師的建築美學,如何將兩者新舊建築,用水(海洋)與火(火力發電廠)的意象呈現方式。
進入海科主題館的內部,大氣度的寬闊空間很讓人震憾。
其實歷史痕跡不必完全的消滅,林洲民建築師在看到舊北火電廠時,雖然是日據時期的舊建物,但被它的大尺度的設計和歷史氣度所震憾,如何有意義的傳承保留歷史和現在周遭地景建物的搭配和諧是建築師最大的課題。 
鋼骨上的不規則的圓型孔洞,是用沖孔工字型鋼為玻璃帷幕立柱,在自然光線照射下就像數千個海中往上的氣泡。
地板上則鑲嵌游魚形狀石磚,讓旅客彷彿置身海底世界。
舊北火電廠的巨型的鋼構骨架,呈現出歲月的痕跡,並不影響它的剛毅堅韌,呈現出了早期產業建築獨有的粗獷個性。


海科館保留了許多原本舊北火的鉚釘鋼骨結構與現在的新建物結合,看到了台灣人用鋼構建築完成的舊北火,這些存留下來的構建正述說當年的故事。

北火電廠的漏煤槽意象,原本的金屬漏煤槽因年歲已久殘破不堪,用現代建築方式重建重新闡述。
明亮潔白的售票大廳。這個大廳的鋼筋混泥土的結構是當時日本人做的,維持日治時期的原貌,這個地方也經歷過二戰美軍的轟炸,到現在結構依然堅固耐用,只有做基礎補強及牆面修復,再加上表面白漆而已,不禁讚嘆日本人的建築工藝(汗顏…)。
售票大廳上方的一串串矩陣構成的燈飾,好像海洋中往上衝的大量的氣泡亦或是象徵基隆的雨?
洗手間的鏡子也用氣泡的方式呈現出來,很漂亮。
碩大、採光充足的走道空間。
大尺度的開放空間、舒適的大階梯,逛累了可在階梯上稍作休息片刻。
走出海科主題館,逃生梯的外面設計也和建物完美的結合成美學的一部分。
一樓兒童廳戶外空間,利用玻璃的透光率來呈現裡與外的互動。
一樓兒童廳的戶外水池親子互動區域,是林洲民建築師最喜歡的地方。
在往另一個館前進回頭望向主題館,原來…主題館的整個設計像是一艘進港的貨船,真的很有基隆在地的風味。
海洋劇場,屋頂的造型像基隆海岸線的海蝕平台。
相較於海科館建築使用灰白冷色調當牆面,搭配周邊暖色系的磁磚住宅建築,好像是少了自我表述的魅力,但是建築所呈現的表情會隨著氣候變化,與旁邊的磁磚住宅的一成不變來比,更活潑許多。
這個展館可是有全國最大的3D-MAX廳。
區域探索館,建築師用黑灰白不同顏色的洗石子處理外牆,讓雨落的時候,透過水在表面流下的軌跡、滲透、蒸發,會使建築物呈現不同的漸層色差和圖案,建築會因氣候而有不同的建築表情呈現,這就是林洲民建築師想要的,一座雨天的建築。
站在海科館外的平台看著八斗子漁港,仔細回味林洲民建築師的導覽解說,想想我們在面對舊建築要如何尊重建築,保持歷史原本的面貌傳承文化、交流、延伸,讓在地情感延續下去,值得深思。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地址:202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
 電話: 02-24696000
 傳真: 02-24696237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遊客服務電話:02-24690731 傳真:02-24690713
 週二至週日 9:00~18:00
 海洋劇場:02-24693527 區域探索館:02-246936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